banner
法教傳播
- News -
本願法師-法語節錄 (寰宇人物專訪)
從諸山長老學習典範
本願自小就受到諸位老和尚的提攜,讓我體悟到「一個人的心若是複雜的,到哪裡都複雜;相對地,人心若單純,看甚麼都單純。」

到現在我都記得住在法雲寺時期,這是㆖戒㆘德老和尚的道場,我常跟著他去做佛事。有一次我們去位於高雄大寮的大覺寺放焰口,搭火車回到台北時已是凌晨1點,我5點起來做早課時,當時87歲的戒德老和尚已經上早殿。他老人家常說:「出家人不要怕辛苦,怕辛苦就不要來出家。」由此可見老和尚對行菩薩道的重視。他到90幾歲都還每天做早晚課,非常認真,是我們晚輩最佳的效法典範。

修行一定要老老實實才能成就。

培養自性光明智慧(一)
我從小常聽老和尚講「長命金剛,短命燄口」,長命金剛指的是佛性顯發,光明智慧,不生不滅、不垢不淨。若要斷疑生信,破迷開悟就要好好受持這卷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,我自出家起便以10年的時間讀誦了一萬遍,希望照著老和尚的引導老老實實地好好修持。

培養自性光明智慧(二)
對於剛學佛的信眾,我會推薦持誦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》,雖然才短短260個字,卻是「佛之密藏」。「觀自在菩薩,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,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」這四句是《心經》說明了要發菩提心的精華,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產生內心光明的做法。

當我們能隨時隨地保持清淨、自在,沒有執著妄念,內在光明自然顯發,能臨危不亂,遇苦不迷惑不顛倒,當然是一片光明自在,慈悲喜捨自然流露。

培養自性光明智慧(三)
在佛教經典中,《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》以慈悲為鑰,而歸入般若部的《金剛經》則可稱是智慧象徵,當我們一部貫通,就能通達萬法,並嘗試在生活中運用。佛法並不深奧難解,只是在說明世間真相,故諸法實相,佛法是世間一切眾生、萬物的真理。萬法唯心,只要有心必能成佛,了脫生死,永離六道輪迴生死之苦。

心不執著則人生自在
如果以慈悲喜捨來看待所有的人、事、物,包容心變寬廣,不會迷失心性,人生自然沒有困境,以我自己來說,「不知道甚麼叫做困難」,沒有不能解決處理的事。只要心不執著、不對立,則人生自在無礙,不會隨著當下的每個心念、因緣起伏動盪,更不會因此盲從或茫然,只要願意發心利益眾生就能超越一切。

佛法的「放下」真智慧
佛法的「放下」,不是什麼都不要,而是放下執著與自身利益,了解事情的本質,了解自己的心性且不執著於當下因緣的變化。這並不是要人變得無所謂,而是讓心變得柔軟、寬廣,把一切煩惱放下,方能生起智慧。

梵唄─佛法修行的工具
我從小喜歡研究音樂、旋律,接觸佛法又從梵唄入門,讓我更攝受、更清涼。深入梵唄可達到禪定境界,萬緣放下,「心空佛亦忘」。很多人覺得聽梵唄可紓壓、撫平煩惱,這只是「附加功能」,而不是其本意;梵唄是透過禮讚諸佛的音聲而用心去體驗,與經典連結,也可說是修行的工具。

學佛沒有速成之道

我會建議初入門的習佛者,先來親近道場學習,絕對不可自行盲瞎練修,佛法靠薰修,學佛沒有速成之道。剛開始可從「戒、定、慧」三學著手,戒是規範,就是群體生活的守則;有了戒後,自然心能安住「定」,心不易動亂,思緒清楚,透析真相,「慧」自然增長,做人處事才會圓融。而身、口、意三業也能清淨,這就是佛法能讓人止惡向善的功德力。

慈悲智慧同行(一)
佛法是一種教育,講的是廣大慈悲,一定不離開因果,但教典所揭示的因果報應,並不是用來嚇唬人的,而是用來提醒人的。學佛是為了正確看待人生,因學佛而升起的慈悲心,不只慈悲對待周遭眾生,也包括自己,慈悲有智慧同行,自然勇猛精進。

慈悲智慧同行(二)
學習佛法,用心在生活中實踐,以真心對待一切眾生,走到哪裡都會是一盞能照亮別人的明燈。

當人在黑暗中就會心生猜疑不安,這黑暗就是來自我們的貪、嗔、癡(三毒)。《金剛經》說「云何應住,云何降伏其心?」我們需要先學會控制自己的心性(欲求貪念),而不是想要控制別人,強要他人聽從,以佛法調伏自心,「不隨心所欲」,為他人著想不為自身利益,在菩提道上,自然同行者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