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anner
法教傳播
- News -
「發菩提心,行菩薩道」-華嚴法會 本願法師開示
佛法講的是心法,要成就佛菩提的道上,要先成就世間一切眾事,所以我們的心要在這世間安住,理所當然要理解這世間種種因緣起滅,若我們對這世間無法理解,我們的心就很難在這世間安住。所以「一切唯心造」,華嚴經講的就是發菩提心,行菩薩道。

金剛經裡面講「云何應住?云何降伏其心?」接下來又問「應無所住,何生其心?」所以我們在這裡念華嚴經是有住?還是無住?是有心?還是無心?這就是佛菩薩告訴我們這世間的空性,這世間一切是地水火風和合而成,這世間是「緣起性空」的道理。

所有的功德以信心為首,所以華嚴經上說「信為道元功德母」,學佛第一就是要有信心。相信佛所說的,具足信心;依佛所說的去做去行,我們稱之為信、願、行。在菩提道上,這三條件缺一不可。

在世間,我們要如何把這心安住在這色身上?包括肉體也是四大和合,可是我們明明需要呼吸、明明需要生活、明明需要吃飯,怎麼把世間的心轉變為法身的心?華嚴經裡面講這叫念心,念心就是一種信心。我們的生命本身就是不斷成長,生生不息,並不是說身體沒有了,一切就沒有了,不會平息的。所以我們要發起菩提心,對佛菩薩所說的教育生起信心,用精進心去修持。

我們的心念若都能無所求,就跟佛所說的「空性」比較相近;若凡事都是有所求,就是跟六根的六欲比較相近,所以我們的心念很重要。我們到底是跟佛菩薩所說的法相應?還是跟六道輪迴的想法相應?心造作出我們的想法,所以我們今天來參加共修,了解佛法,要知道我們的心究竟是有住?還是無住?這就是關係到我們在菩提道上能不能成就。

如果我們理解一切是空性,就會自動放下一切所有的執著,當一切的執著消失在我們的生命裡,就會非常清涼。如何說呢?因為不會執著就不會起貪念,慾望自然就變少了,也不會跟人家有所爭執。

有些學佛的人,學習中也是走進執著裡,比如說希望自己的地位可以提升……等等,其實這就是錯誤的想法。當我們學佛到一個程度,我們的能力與知識比其他新進的人好,應該想的是如何提攜身旁的共修者,而不是每天擔心別人哪一天會超越自己,這種思慮都是我們心念的關係,要知心性如果沒有慈悲廣大,就只會想著自己獲得的好處而已,也就失去了行菩提道的真義。

當我們的心可以安住,自然可以清淨,慾望少,沒有貪念,使貪、嗔、癡三毒遠離我們,自然戒、定、慧就會接近我們。學佛就是讓我們的心,時時刻刻看到一個境界,能不能馬上降伏我們自己的慾望?這就是關係到我們學佛的這顆心能不能安住下來?這是菩提道上很重要的一點。

華嚴經說的就是如何讓我們不退菩提道心,現在發菩提心修學佛法,當然就是要了脫生死;可是如果心的應對沒有去理解,事事與六道輪迴相應,與了脫生死就越來越遠。心只有一個,菩提心強,懈怠心就弱;懈怠心強,菩提心就弱。要如何學會控制我們的慾望,就是修行佛法的第一課。

有人問我皈依要甚麼條件?皈依當然有條件,皈依的唯一條件就是要讓自己活得更自在、更清涼、更快樂。如果你不希望生命有這些轉變,那就不需要皈依了,因為佛陀所有的教義就是要教透我們如何解脫六道輪迴生死的苦。

可以解脫六道輪迴生死的苦,這是多麼好的事!這是皈依三寶必須要有的條件,如果不想解脫,皈依三寶沒有意義。

在這個世間,我們的六根應對到六塵,如何學會控制我們自己的心性很重要,因為萬法唯心,一切唯心造。如果我們懂得觀照自己的心性,自然可以感染到家人、親戚、朋友,以及所有在菩提道上的同參道友。

從佛法的知識當中改變我們對世間、對人的看法。如果我們面對的人事物,有利益衝突時,千萬不要忘了以慈悲心來對待一切眾生,只有這樣的方式,才會跟佛菩薩相應。如果只看到自己的利益,自然在六道輪迴中不斷不斷地輪迴……。